新品種、新業態、新經驗—來自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現場會的一線觀察


漁業關系老百姓的“菜籃子”。近日,由農業農村部主辦的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現場會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來自現場會的新品種、新業態、新經驗折射著漁業現代化新景,講述著現代漁業發展故事。

加強新品種研發推廣

剁椒魚頭、魚頭泡飯……以我國四大家魚之一“胖頭魚”為食材的菜品常常擺上人們的餐桌。在現場會上,武漢青魚原種場展出的“胖頭魚”新品種“中科佳鳙1號”更顯灰黑壯碩,嬉游在水缸中的它們有著優秀的“頭身比”。

“中科佳鳙1號”去年通過了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據其主要研發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童金茍介紹,該品種經過兩代科學家近30年選育4代而成,18月齡體重提高14.5%以上,頭長提高5.5%以上,目前已在十余個省市的近40萬畝水面推廣養殖。

異育銀鯽“中科5號”、團頭魴“華海1號”……新品種各具特色。據了解,作為國家級原種場和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湖北武漢青魚原種場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對源自實驗室的新品種用養殖戶的方式養育,推動成果轉化和中試熟化,助力新品種向市場推廣。

1023.jpg

圖為湖北武漢青魚原種場苗種繁育區特種魚車間。新華社記者陳冬書 攝

“除了合作推廣外,我們還有苗種繁育區,區內建有常規魚和特種魚繁殖設施。”武漢農業集團武漢市水產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丁運敏說。

種業是現代農業、漁業發展的基礎。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在現場會上表示,要推進水產種業振興,選育適用于不同養殖模式和環境的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加快推進水產種業基地建設,并加強技術推廣和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我國將進一步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強化種業創新攻關,完善商業育種機制,做精做好水產種業。

發展現代設施漁業

一個個規整的方形水池里,數臺增氧機激起陣陣水花……現場會上,與會人員參觀了今年正式投產運營的國家萬畝漁業綠色循環試點基地。

“以前的魚塘形狀、面積不一,而且分散在農戶手里,以養殖常規品種為主,收入不均。”武漢市東西湖區農投集團員工程俊說,去年起,基地進行了標準化池塘改造,將不利于規模化生產、分散不規則、水系不合理的池塘規整成幾種相同量級大小的塘堰,并進行多樣化品種養殖。

據了解,基地目前正在建設養殖尾水凈化循環利用系統,采用生態凈化治理模式,推動發展綠色循環養殖。

1023.2.jpg

圖為國家萬畝漁業綠色循環試點基地。(武漢市東西湖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漁業現代化,離不開現代化設施建設。

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制定印發《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提出實施智能化養殖漁場建設,到2030年,設施漁業養殖水產品產量占比達到60%。

本次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現場會提出,發展現代設施漁業,要加快水產養殖池塘改造,以水產養殖大縣為重點,推進傳統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集成應用池塘養殖多功能智能化設備、生態養殖管理系統及裝備技術,提高養殖效率。

互通有無 暢談經驗

現場會上,幾個省市的農業部門代表交流分享了當地經驗做法——

長江沿岸省市推動長江“十年禁漁”長治長效:重慶市強化禁漁能力建設,更新智能化輔助終端,開發“長江禁漁在線”應用,暢通公眾監督渠道;湖北省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遷移長江江豚34頭,助力江豚遷地保護和全人工馴養繁殖研究。

有些省份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吉林省著力構建大水面生態漁業產業群,不斷優化魚類品種結構,推動休閑漁業發展,松原、白城等地已經形成以查干湖、哈爾淖為代表的冬捕產業;安徽省著力打造千億級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稻田小龍蝦已成為安徽省漁業的主導品種。

1023.3.png

圖為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現場會現場。新華社記者萬芃琦 攝

一些沿海省份推動建設“海洋牧場”:廣東省已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自升式桁架類網箱,發展海水種業,挖掘深遠海養殖潛力品種;山東省堅持科技創新,研發了深遠海大型網箱大數據管理系統,對養殖數據、環境數據、設備狀態、安全狀態、海域情況等進行全程監控。

此外,浙江省加快推進“海上千萬工程”,根據海洋捕撈漁船特點,突出安全理念,統籌漁業發展補助資金建成引領漁船1073艘、帶動全省7000艘漁船設施整治改造,提升漁船本質安全水平。

馬有祥表示,要以推進漁業現代化統領漁業漁政工作,以科技創新和深化改革為動力,以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和高效能治理為總要求,推動漁業實現產業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治理有效。(記者于文靜、陳冬書)

轉載自:新華社


曼彻斯特城直播